2025年5月12日,既是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,也是汶川大地震17周年纪念日。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,将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的防灾主题与汶川地震中供水系统的脆弱性、叶志平校长的防灾实践、国际护士节对生命保障的诠释紧密串联。17年前的此刻,地动山摇间,汶川映秀镇漩口中学的时钟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。这座被网民称为最牛学校的建筑奇迹背后,是叶志平校长坚持组织应急演练的未雨绸缪。当灾难再次敲响警钟,我们不仅需要铭记叶校长的防灾智慧,更要思考:如何构建覆盖全灾种的供水安全应急体系。
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的“十年防灾工程”为供水安全提供了重要启示。他通过 “预防性投入+常态化演练”模式,将教学楼抗震等级提升至8级标准,并建立“分年级分流、教师定点值守”的疏散体系,使23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撤离。这一经验可延伸至供水领域:①基础设施预防性改造:参照叶志平对教学楼承重结构的加固逻辑,建议对供水管网实施 “分级抗震评估”,对老旧铸铁管优先替换为球墨铸铁管或PE管,提升抗震等级;②应急水源动态管理:建立“主水源+5个备用水源”的网格化布局,确保震后30分钟内启动备用水源;③社区级应急能力建设:推广“1名教师+5名家长+社区水管员”的联动机制,定期开展供水应急演练(如水质快速检测、净水片投加等技能培训)。
汶川地震中,都江堰市供水管网断裂率达75%,绵竹市90%的供水设施瘫痪。聚源中学的救援现场,消防队员用头盔接雨水给受困学生解渴的场景刺痛人心。什邡市人民医院的护士们顶着余震,在断水情况下用生理盐水维持手术器械的无菌状态。这些画面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当供水系统崩溃,再先进的医疗设备、再专业的护理团队都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。通过数据查询显示,供水系统中断造成的次生灾害死亡率往往超过地震直接伤害。这提醒我们,供水管网不是冰冷的钢铁丛林,而是流淌在城市肌体中的生命脉络。
17年前的汶川地震,用69,227条生命敲响防灾警钟;17年后的今天,全国上下正以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为主题,构建更完善的供水安全体系。从叶志平校长的“十年坚守”到国际护士节的“生命守护”,从应急水源的快速恢复到智能监测的技术革新,供水安全已超越基础设施范畴,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。正如应急管理部在2025年防灾减灾宣传周中强调的:“排查身边灾害隐患,就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。” 这道防线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区与个人的共同浇筑,方能筑牢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。叶志平校长留下的不仅是楼梯间的逃生通道,更是全民防灾的意识火种。
回望那些在废墟中传递的生命之水,我们更加懂得:防震减灾不是对抗自然的狂妄,而是敬畏生命的智慧。当科技赋予供水系统以再生能力,当全民防灾意识融入城市基因,当每个水龙头都流淌着未雨绸缪的智慧,我们终将构筑起震不垮的生命防线。正如南丁格尔精神在白衣天使手中传承,供水安全的火种,也必将在每个人的守护中永远燃烧。
0319-47522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