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进程中,上海奇众阀门制造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海奇众”)以其在第三代核电阀门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成就,成为行业标杆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该公司研发的核级阀门国产化率已突破90%,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,更主导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核电阀门被称为核电站的“安全卫士”,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核反应堆的稳定运行。长期以来,我国核岛关键阀门依赖进口,尤其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所需的超高温高压、耐腐蚀阀门,技术门槛极高。上海奇众通过十年攻关,成功研发出适用于“华龙一号”等三代核电机组的核级闸阀、截止阀和安全阀系列产品。其中,主蒸汽隔离阀的耐压能力达到2500磅级,使用寿命超过60年,技术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据企业披露,其产品已应用于福建福清、广东防城港等大型核电项目,累计供货超10万台,国产化率从2015年的不足30%提升至如今的90%以上。
上海奇众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,更推动了行业规范的升级。该公司牵头编制了《核电厂用不锈钢和镍基合金锻造阀门技术条件》(NB/T 20415-2017)等8项国家能源行业标准,参与修订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相关技术文件。其研发的“核级阀门智能测试系统”被纳入国家重大装备专项,实现了从设计、制造到检测的全流程标准化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指出,这类标准体系的建立,标志着我国核电阀门从“仿制消化”转向“自主创新”,为全球核电供应链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上海奇众的成就离不开深度产学研合作。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机构联合成立“核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”,在材料科学、流体仿真等领域取得多项专利。例如,通过添加稀土元素改良的316H不锈钢材料,使阀门抗晶间腐蚀性能提升40%;开发的“阀门-管道一体化振动抑制技术”解决了核岛系统高频振动的行业难题。此外,企业还建立了覆盖铸造、加工、装配的完整产业链,在江苏南通投建的智能工厂可实现年产核级阀门3万台,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85%。
核电作为低碳基荷能源,其设备可靠性关乎全社会用电安全。上海奇众的产品通过美国ASME、法国RCC-M等国际认证,在福清核电站的实绩显示,其阀门泄漏率低于0.001%,远超行业标准。经济效益方面,国产化使单台机组阀门采购成本降低约2亿元,建设周期缩短6个月。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测算,若全国在建核电项目全面采用国产阀门,每年可节省外汇超50亿元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新增核电装机容量30GW的背景下,这一技术突破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保障。
当前,上海奇众正将目光投向第四代核能系统和海外市场。其研发的液态金属冷却快堆专用阀门已完成样机测试,耐温上限达800℃;与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的合作项目,标志着中国核电阀门首次成套出口。业内专家认为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核电项目加速落地,中国核电装备企业有望复制高铁出海的成功路径,而上海奇众等领军者的技术积淀,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筹码。
从技术受制于人到主导标准制定,上海奇众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。在核电阀门这个细分领域,中国企业已证明:唯有掌握核心技术,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话语权。未来,随着小型模块化堆(SMR)、核能综合利用等新场景涌现,国产核电阀门的技术纵深还将持续拓展。
0319-4752228